农村婆媳矛盾中,婆婆过于“过日子”,不让儿媳吃鸡蛋,导致儿媳在娘家偷吃。
3.然而,儿媳张梅认为家里不富裕,但也不差这几个鸡蛋的钱,营养方面不能忽视。
4.事实上,农村家庭在收入问题上很紧张,导致农民产生强烈的生活不安全感。
5.农村家庭代际更迭与向上流动,使得农民更加重视节俭,为家庭未来发展做准备。
“过日子”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哲学,是人们在物资不充裕、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尽量节省生活开支,节衣缩食,自觉降低生活品质的做法,希望以此实现有限财富使用的最大化,维持家庭生活的长久化正常运作。“过日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吝啬、小气、抠门,因为后者是对外人和他者的态度,而前者则属于“自我紧缩”,是从自己牙缝里抠钱。“过日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在内核层面其实是一种危机意识,认为家庭日常生活花销应该尽可能缩减,以免在遇到“大事”(如婚丧嫁娶、家人生大病、孩子上学等)的时候手足无措,拿不出钱,慌了神,坏了事。而“不知道过日子”的人则被认为是不懂事浪荡子、败家子。勤俭持家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美德,是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农耕文明造就的生活特色,“过日子”在农民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张梅(化名)是一位农村儿媳妇,年近40岁,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她平时在邻村的一家工厂打工,与公婆共同居住,她的娘家离婆家也很近。张梅脾气很好,鲜少与公婆发生正面冲突和矛盾,与丈夫的关系也很和睦。张梅的公婆都已经70多岁,是地道的老农民,农村“50后”。老两口年轻的时候以种地为业,偶尔在村庄个体户打点零工,赚取微薄收入。他们虽然也帮助儿子娶妻成家、照看小孩,但日子并不富裕,随年纪渐渐长,更是几乎没了收入。据张梅婆婆所说,他们老两口现在的收入只有两个,一是家里五亩地的土地流转费收入(一年大概6000元),二是老两口每人每月一百多块的“老年钱”补贴。张梅的公婆在长期不富裕的日子里养成了“过日子”的习惯,他们吃自家种的粮食,会在家里的庭院种植各类蔬菜,养殖很多鸡、鸭、鹅,甚至连喂养活物的饲料也都是自家的粮食。所以这家人的生活开支是很低的,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特点。
张梅的婆婆为了节约开支,会把家里鸡、鸭、鹅产的蛋优先让两个孩子吃,认为大人应该将自家产的蛋类节省下来。于是,张梅婆婆除了满足两个孩子的日常食用之外,会把剩余的鸡蛋、鸭蛋、鹅蛋拿到集市上或托熟人去卖钱,以此换取小部分收入,而老两口几乎绝口不吃一个鸡蛋。农村自家的鸡、鸭、鹅都是散养、走地的,而非养殖公司那样困在笼子里集中养殖,喂食大量激素,自家产的蛋也是天然、无公害的。正因如此,张梅一家的蛋类拿出去卖在价格上要高于一般的蛋类产品。例如,张梅婆婆给自家鸡蛋定价2.5元一个,鸭蛋3元,鹅蛋8元。据张梅婆婆透露,粗略地估计,这一年售卖自家蛋类的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根本不起眼的收入,但用张梅婆婆的话说:“我一年的‘老年钱’也不过2000块,卖鸡蛋什么的也还是为了贴补家用”。
张梅对待婆婆上述做法的态度是矛盾的。她谈到:“我婆婆是过惯了穷苦日子的人,很节省,自己不吃好的、不穿好的,给我们看孩子也很用心、劳累。我们两口子忙着在外面打工上班,每天下班回家都是吃现成的,做饭、做家务的活都由公婆自觉承担。他们很不容易。婆婆不让大人吃鸡蛋,也还是为了补贴家用,这个我们是能理解的。况且,她不只是不让我这个儿媳妇吃,她自己首先就坚决不吃。不过,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也不差这几个鸡蛋的钱啊。这都是小钱,我们还能负担得起。我也跟她讲过,家里要买鸡蛋跟知会一声,我下班路上顺手就买回家了,不用她掏钱。可她却说自家的鸡明明产鸡蛋,为什么还要买,这是浪费钱;又说我们大人又不缺营养,犯不上跟小的抢鸡蛋吃。所以她不但不让家里大人吃,甚至也不让我们往家买,为的就是节省那点钱。但这真的没必要啊!鸡蛋是我们普通人家主要的营养来源之一,如果为了节约这点钱,导致营养不良什么的,那可太得不偿失了。在这方面我和我对象是说不通他俩的。有时候我想吃鸡蛋了,会往娘家买点,在娘家吃,她看不见,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也不会跟她产生争吵和矛盾。这样相安无事,大家都好。”所以,在吃鸡蛋问题上的婆媳矛盾,其实是一种“软矛盾”,是可控的、可被共同生活的亲属包容的,并不会严重影响家庭秩序。
张梅婆婆跟笔者谈到:“俺也知道这鸡蛋不值几个钱,可积少成多,钱能省点就省点吧!家里孩子渐渐大了,以后上大学花销也慢慢变得多。况且这几年钱越来越难赚。我们家不是富户,就只靠孩子爸妈两个劳动力赚钱,他们也都是普通上班工人,工资不高,赚不了多少。更要紧的是两个孙子以后还要娶妻、买房、买车,这都是大开销。所以我们只可以‘勒紧裤腰带’,省着过日子,为长远做打算,不然以后家里遇到点大事,可怎么办啊?”
张梅一家6口人,两老、两小、两个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别说在农村,就是放到城里,也算不上赤贫之家,属于社会结构中下位置的一般家庭,原本不必为家中大人能否吃鸡蛋而担忧。但这样一个不必再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家庭,却在小小鸡蛋问题上做起了文章。这是个有趣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农民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问题,在某一些程度上是滞后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速度以及家庭改善情况的。作为“50后”的张梅父母,其实是以6、70年代的眼光看待当下社会生活,延续了在穷苦年代过节省日子的习惯;那段较长时段“缺吃少穿”的苦日子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生活记忆。但另一方面,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当下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在收入问题上是很紧张的,这又会直接引发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生活不安全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庭收入直接决定了家庭生活方式和开支额度。“如果我们家一年能赚到30万,我们也不用这么省了”,张梅公公慨叹道。
更有甚者,农村家庭的代际更迭与向上流动,其实是放置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之中。如张梅婆婆所说,她的孙子未来必然不会留在农村,她甚至拒绝让自己的孙子留在农村,认为这是没出息的,而且村里确实也没有好的岗位可做。如此看来,她的孙子其实承载着整个家庭发展和向上流动的希望。这种希望的寄托和家庭发展责任的主动担纲,使得张梅婆婆具有一种能力不够但焦虑有余的危机感。无疑,以后张梅儿子的婚事将十分考验家庭的“底子”,支付彩礼、购买婚车、到城里去买房这些大笔开销,在某一些程度上非常有可能会透支这个家庭两代人、几十年的财富积累。所以不但张梅婆婆坚守节俭,张梅本人和她丈夫也会理解和包容父母的这样的做法。因为他们都知道家里还有很多要花大钱的“大事”没做,所以会不约而同地信守省钱、“过日子”、“勒紧裤腰带”的生活方式。
习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并非易事,但让农村繁荣、让农民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更是当下“三农”事业的重要命题。